🌟從總經理到「無業遊民」的震撼教育
45歲那年剛退休時,有次參加前同事婚禮讓我超衝擊!當朋友介紹「這位是前xx公司總經理」時,對方那句「現在在哪高就?」直接讓我尬到腳趾抓地。老實說「我退休了」後,空氣突然安靜的3秒鐘,簡直比開年度檢討會還難熬…
💼台灣職場的「頭銜崇拜症候群」
在台灣混職場的都知道,初次見面最常被問的三句話:
- 在哪間公司上班?
- 做什麼職位?
- 年終領幾個月?
我們早習慣用名片上的燙金字體定義一個人。有次我試著說「我是寫部落格的」,對方眼神瞬間死,彷彿聽到我說在夜市擺地攤。後來改說「彈吉他的」,結果阿姨直接問:「啊是在哪間音樂教室教課?」
🤯退休族的「身份真空期」有多痛?
- 參加同學會像在玩猜猜樂,大家自動跳過你
- 填資料卡在「職業欄」不知怎麼寫
- 買保險被業務員懷疑「是不是被公司fire掉」
- 連去銀行辦信用卡,額度都被砍半(櫃員OS:沒固定收入很危險齁)
最經典是有次社區管委會選舉,鄰居阿伯拍拍我:「年輕人整天閒晃不好啦,來當委員有事做比較不會變壞」…原來在別人眼中,我已經淪為「社區閒雜人等」?
🧳破解身份焦慮的第一招:當個「人間觀察員」
有次我在台東都蘭糖廠咖啡廳發呆,看到:
- 刺青師傅邊修機車邊跟客人聊生命哲學
- 退休老師用漂流木做貓跳台賣給觀光客
- 外國背包客拿吉他換了三天住宿
我突然發現:當你跳出台北捷運路線圖,整個台灣都是你的身份實驗室!
🌍旅行教我的三堂課:
- 在蘭嶼學到的「潮間帶哲學」:潮水退去時,礁岩上的生物不會焦慮明天會不會乾死,而是把握時間覓食。退休就像人生潮間帶,與其糾結頭銜,不如享受當下。
- 台南巷弄的「阿嬤經濟學」:看80歲阿嬤用菜市場邏輯經營冰店,比MBA個案分析更實戰。
- 合歡山上的「星空療法」:當你躺在海拔3000公尺看銀河,什麼CEO、KPI都變得好渺小。
🎨第二招:把自己活成藝術品
有次在淡水當街頭藝人,遇到前下屬帶小孩來玩。原本以為會尷尬,結果小朋友驚呼:「把拔!這個阿伯吉他彈得比你車上CD還好聽!」那一刻我突然懂:與其當「前」總經理,不如當「現任」有趣大叔。
✍️創作帶來的意外療效:
- 寫作像照鏡子:部落格寫到第100篇時,發現自己抱怨職場的次數變少,開始會寫「今天在西門町看到超狂街舞阿伯」
- 畫畫治好了強迫症:油畫課老師說「顏料流下來就讓它自然乾」,比當主管時要求PPT對齊還舒壓
- 玩音樂找回「失敗的勇氣」:第一次街頭表演走音走到太平洋,但圍觀阿公居然打賞100元說「少年仔有guts!」
🧭給職場老鳥的「身份轉型指南」
- 辦張「人生第二名片」:與其糾結「前xx總經理」,我的新名片印著「專業耍廢顧問/資深下午茶評論家」
- 建立「非職場人脈存摺」:參加登山社比商業午餐有用,山友不會問你公司股價,但會教你辨認有毒姑婆芋
- 開發「斜槓老人力」:把開會簡報技能轉化成社區LINE群長輩圖教學,瞬間成為里長伯爭相邀請的紅人
- 練習「失憶式自我介紹」:現在我都說「我是老黑,最近在學衝浪」,如果對方追問就回「要幫我介紹教練嗎?」
🌈那些頭銜教不會的事
有次在公園和流浪漢大叔下棋,他邊吃便當邊說:「你們這些穿西裝的,脫掉外套還不是跟我一樣會流汗。」這句話比任何商管書籍都震撼——原來真正的「人生財務自由」,是自由到不用向任何人證明自己。
現在的我不再害怕這些場景: ☑️ 同學會座位從主桌變成角落 ☑️ 臉書好友數從5000+掉到300 ☑️ 收到紅色炸彈的次數越來越少
因為我知道,留下來的都是: ☑️ 會在我重感冒時送粥來的真朋友 ☑️ 看我街頭表演會用力拍手的陌生人 ☑️ 願意聽我講退休後糗事的年輕YouTuber
📌寫在最後
英國作家艾倫·狄波頓說得好:「身份焦慮就像颱風,無法阻止但能提前準備。」我的經驗是——與其忙著修補舊頭銜,不如把自己活成會走路的藝術品。畢竟人生下半場最酷的title,不就是「做自己」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