網路時代新危機:隨手po文可能被告?
最近台北某國中發生真實案例:小琳在IG限動罵同學「綠茶婊」、「作弊慣犯」,被截圖提告公然侮辱。原來在台灣,就算刪文也構成犯罪! 這些數位足跡都會被當成法庭證據。
血淋淋案例解析:這些話千萬不能說
▍案例1:貼文罵「班級公廁」慘賠6萬
新北地院判決,學生在FB用「破麻」、「到處跟人睡」影射同學,就算沒指名道姓,法官從貼文留言對話認定「全班都知道在罵誰」,判賠精神撫慰金。
▍案例2:遊戲ID被告
桃園少年在線上遊戲把暱稱改成「XXX媽偷客兄」,雖然帳號沒用本名,但檢警透過IP位址追查,照樣依誹謗罪移送。
法律小教室:3種常見地雷話術
-
直接人身攻擊
❌「智障」、「廢物」、「去死」
✅ 構成要件:只要讓對方感到人格貶低 -
影射型攻擊
❌「某個愛穿短裙的」、「作弊家族遺傳」
✅ 關鍵在「能否特定對象」 -
假關心真侮辱
❌「要不要去看精神科?」
✅ 法官認定屬「貶損社會評價」
家長必學4招數位教養術
-
定期檢查隱私設定
IG「親友限定」≠ 法律上的非公開!只要有第三者能看到就算「公然」 -
建立情緒出口SOP
教孩子先寫私密日記,24小時後再決定是否發文 -
法律後果具象化
換算罰金:「300元=10杯珍奶」、「6萬元=Switch可買20台」 -
保存證據技巧
若被霸凌要截圖需包含:- 發文時間
- 按讚名單
- 完整對話脈絡
專家加碼提醒:道歉也有法律眉角
台中陳律師分享:「很多家長教孩子立刻刪文道歉,反而坐實故意犯行。正確做法是先保留證據,聯絡學校輔導室啟動處理機制。」
最後要記住:網路世界沒有真正的匿名,從PTT到Dcard都有數位軌跡。教孩子「三思而後PO」,才是最好的數位疫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