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胖症是什麼?比糖尿病更危險的隱形殺手
最近在診間常聽到患者問:「明明血糖都有控制,為什麼還會併發腎臟病?」問題就出在「糖胖症」這個新型態代謝症候群。糖胖症(Diabesity)是糖尿病(Diabetes)加上肥胖(Obesity)的組合詞,根據2023年台灣代謝暨減重外科醫學會數據,BMI超過27的糖尿病患者,心肌梗塞機率比單純糖尿病患高出3.8倍!
台灣肥胖現況驚人!每4人就有1人中標
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顯示,19歲以上台灣男性有28.3%達肥胖標準(BMI≥27),女性也有19.6%。更可怕的是,30-39歲族群10年間腰圍平均增加5公分,這些「泡芙人」就算體重正常,內臟脂肪超標照樣屬於高風險群!
營養師曝5大關鍵改善法
▍減重5-10%就有感
別被數字嚇到!只要減掉現有體重的5%(以80公斤為例是4公斤),就能改善胰島素阻抗。建議每週減0.5公斤,早上一杯豆漿改成無糖,午晚餐白飯減半換成高纖蔬菜。
▍油脂選擇學問大
每天油脂攝取要控制在總熱量30%以下,重點在「換油」而非「去油」。把豬油改成冷壓橄欖油,點心選堅果取代洋芋片,飽和脂肪酸就能輕鬆壓到10%以下。
▍膳食纖維要吃夠
多數人以為吃蔬菜就夠,其實「水溶性纖維」更重要!蘋果連皮吃、主食改燕麥飯,每天至少要吃「體重x0.5克」的纖維量(60公斤需30克)。
▍破解運動迷思
不是要你跑馬拉松!最新研究顯示,每小時站起來活動2分鐘,血糖波動就能降低11%。辦公室族可以:
- 接電話時踮腳尖
- 文件改用站立式印表機
- 午休快走10分鐘
▍定期檢測不能少
除了量腰圍(男≧90cm/女≧80cm),更要檢查:
- 糖化血色素(3個月平均值)
- 微量白蛋白尿(腎功能指標)
- 頸動脈超音波(血管硬化程度)
這些地雷千萬別踩!
- 以為吃代糖就安全:人工甜味劑會改變腸道菌相
- 過度依賴保健食品:某些降血糖成分會傷腎
- 不吃主食控血糖:反而容易引發酮酸中毒
營養師提醒,改善糖胖症要「先減脂再控糖」,從改變烹調方式開始,清蒸、涼拌取代油炸,搭配阻抗運動增加肌肉量,才能真正打破「越胖血糖越難控」的惡性循環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