連水壺都打不開!22歲女大生「右手萎縮」驚覺患病
▍從日常小動作發現身體異狀
「那時候連保溫瓶都要用大腿夾著才能轉開⋯」
俄羅斯籍女學生侃妮雅(化名)用左手比劃著,談起五年前剛來台灣讀書時的情況。當時她發現右手食指與拇指越來越使不上力,原本輕鬆的日常動作變得困難:
- 用剪刀時手指會不受控顫抖
- 剪指甲時左手要壓住右手腕才能施力
- 寫中文字時筆畫歪斜難以控制 最令她困惑的是右手臂經常突然冰涼,就像「有人把冰塊塞進皮膚裡」,甚至會出現針刺般的劇烈疼痛,連夏天都要穿長袖保暖。
▍跨國就醫確診全過程
在台初期就醫碰壁
侃妮雅先到南部某醫院檢查,醫師懷疑是手肘舊傷導致神經壓迫,但復健半年後情況反而惡化:
- 虎口肌肉明顯凹陷
- 小指無法完全伸直形成「鷹爪狀」
- 拿筷子時食物會從縫隙掉落
韓國MRI檢查現真相
趁著回釜山探親時,當地醫院安排頸部核磁共振檢查,發現: | 異常部位 | 檢查結果 |
---|---|---|
小腦懸雍垂 | 下疝壓迫腦脊髓液循環 | |
頸椎脊髓 | 多處被積水擠壓變形 |
▍亞大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解析「脊髓空洞症」
容易被忽略的5大警訊
林志隆醫師特別強調,這種疾病從發病到確診平均要5-8年,並整理台灣患者常見初期症狀:
- 手指精細動作失靈:扣鈕扣、轉鑰匙困難
- 溫差感知異常:特定肢體區域莫名發冷/熱
- 間歇性刺痛感:像被電擊或針扎的劇痛
- 肌肉萎縮先兆:虎口、指節間肌肉變薄
- 夜間症狀加劇:平躺時腦壓升高更不適
微創手術關鍵細節
侃妮雅接受的手術有三大重點技術:
- 神經導航定位:3D影像精確避開腦幹危險區
- 軟腦膜下切除:只切除阻礙液體流通的小腦懸雍垂部分
- 術中神經監測:即時確認四肢反射避免誤傷
術後第二天,她發現右手小指能自行伸展50%,原本像「結冰」的手臂也恢復正常溫度。雖然肌肉萎縮無法逆轉,但至少能自己完成梳洗、用餐等基本需求。
▍給台灣民眾的四大提醒
林醫師特別呼籲:
- 年輕族群出現手麻別以為只是「滑手機後遺症」
- 四肢溫度異常要同時檢查神經與循環系統
- 肌肉萎縮超過一個月應掛神經外科而非復健科
- 健檢時可加做「頸椎MRI」確認脊髓狀態
文末更透露,侃妮雅正在學習用左手寫書法,她笑說:「現在寫『永』字八法比用右手時還穩呢!」醫師也期待透過定期追蹤,讓她順利完成在台學業。